5月13日下午,笔者来到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院长程运江教授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访谈,主要目的是想详细了解他在邓秀新院士领衔的柑橘团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和秭归脐橙产业发展的情缘。
程运江教授有很多种身份和头衔,当然这些也都对应着他的事业和承担的工作职责,主要有:教授,博士生导师,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院长,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柑橘采后保鲜技术与贮藏设施岗位科学家,国家柑橘保鲜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中国柑桔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园艺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柑橘产业链专家组组长,湖北省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委员,民盟湖北省委农业工作委员会主任。
访谈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羊:程院长,我是一位来自宜昌的作家。我近期关注秭归脐橙,并且有长期关注秭归脐橙的打算,所以我把自己叫做“橙子作家”。这次我从宜昌过来采访您,想请您谈一谈您在邓秀新院士领衔的柑橘团队中的成长经历,以及您们团队对于秭归脐橙的一贯支持情况和相关印象,您看可以吗?
程:欢迎您来到我们学院,感谢您关注脐橙产业。我1998年来华中农大读研究生,后来读了博士并留校任教。我是邓秀新院士的学生。读研究生的次年,我就开始往秭归跑,后来几乎每年都去好几次。最初是与师兄弟们跟着导师邓秀新院士跑秭归,后来跟果树系的老师或同学们一起去,后来自己去,再后来带着学生和团队去。那这掐指一算,我常跑秭归也就有二十五六个年头了,不算太长,但也已不算太短。至于去秭归的次数,记不准确,少说也有五六十次吧。我去那边,当然也经常会接触到秭归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里的科研人员,这样算下来,也有五六任的领导们了。最近几年我跟时任县委书记杨勇和县委副书记徐本禹,现任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宋兴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兰华锋,以及果茶中心的廖胜才、向进、宋文化、曹立新等科研人员的联系都十分紧密。
对秭归,我从最初的有所认知,到慢慢融入,到后来把秭归视为“故乡”。到秭归的次数多了,提及秭归的频率高了,我带的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谌丹丹等研究生毕业后就选择去宜昌农科院工作,长期服务于秭归的脐橙科技事业,成为秭归本地化科技服务的新生代。其实我是陕西南郑县人,但是后来我回老家少,跑秭归倒更多。秭归是“屈原故里”,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家园,所以,我说秭归是“故乡”,的确也是恰当的,一种精神的“故乡”,跟他也是越来越熟悉。
秭归九畹溪的柑橘良繁中心,感觉就是我们柑橘团队的后花园。过去秭归柑橘品种比较单一,后来邓老师牵头的“948项目”中引进了上百个品种,都往九畹溪放,相当于国家柑橘育种中心品种资源的一个“备份”。这些品种,我们自己当然也在校内的试验田里保存了一份,但是得有备份,这是国际惯例,因为有可能会出现大的病虫害或自然灾害,甚至其他极端情况,这些种质资源有可能遭到突如其来的破坏,所以“备份”是必须的。秭归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蓄水后使得三峡库区的环境温度更加稳定,冬季没有冻害;另外,目前南方大范围爆发的柑橘黄龙病秭归也没有,秭归没有柑橘的检疫性病虫害,十分干净。
秭归脐橙产业的发展,正好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而章文才先生早在1979年建国30周年指导秭归柑橘产业时,写下的一首诗中就有“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和橘农丰收的真实场景。他的全诗是这样的:“三十国庆三峡行,猿啼声里伴歌声,绿水青山今胜昔,万紫千红桔满林。”
就我们团队或者从华农园林学院跟秭归的关系来说,我们四代科学家都跟秭归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第一代科学家,著名的“橘翁”章文才老先生,情系秭归,多年关注、支持秭归脐橙产业发展。第二代科学家,以邓秀新院士为代表,带动了秭归“四季鲜橙”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突出,可歌可泣。邓院士是我的导师,你之前采访他写的访谈文章我认真学习了,写出了我导师与秭归的情缘。再到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的下一代青年科学家,我们都一直往秭归跑得多。这一代又一代跟秭归紧密的这种关系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感觉就是特别亲切。
华农四代科学家跟秭归脐橙产业和秭归橙农的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柑橘科学家队伍与柑橘产业发展的一个标杆,甚至是一种世界性的标杆。华农的柑橘团队和果树学科今天能享有世界级的学术声誉离不开秭归的支持,秭归为我们提供十分广阔的科学试验现场,我国柑橘的大部分新品种和新技术都是在秭归率先布点试验示范,然后再在其他柑橘产区推广开的;秭归脐橙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当然也有华农柑橘团队四代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这是一种双向奔赴,是互利双赢的典范。像我们双方这种合作关系,而且持续六十年不变,没有断档,全国找不到第二家。
关于这种长期的双向合作关系,秭归的脐橙树蔸子是一种见证。你到秭归,到处可以见到这种四五十年树龄的大树,树蔸子上有很多的节疤,一个一个的,略显夸张,这是不断更换新品种留下来的节疤,是不断高接新品种的见证,今天秭归柑橘鲜果几乎实现了四季采收和周年供应,优质脐橙的供给能力极大提升,而这些节疤就是我们和秭归县持续深入合作的见证。
我们和秭归,是一种情怀的合作,而不是利益驱动。这一点,从九月红、宗橙两个品种的发现和成功选育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柑橘芽变新品种的选育,是一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由于秭归特殊的气候条件,脐橙芽变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则概率极低。如果老百姓没有这种对新品种的认知和直觉,没有华中农大科学家的科学预判和技术甄别,这种向好的芽变在修剪时很有可能就被抹杀掉了。但是,经过华中农大科学家们几十年的科普和培训,秭归人民的柑橘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近20年来秭归发现的好几个芽变品种最早都源于当地老百姓及时提供信息,然后华中农大科学家及时介入研究,双方精诚合作培育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科学家的研究,一定要与老百姓的生产实践,与老百姓的感情世界紧密融入。
再说到归州镇广场上的章文才先生铜像,这是归州的橙农发财了,自发地捐款为章先生铸造的铜像,比我们园林学院门前的章先生铜像更大气。每年清明节,还有当地橙农自发地到铜像前给章先生上香,祭奠他,怀念他的恩德。
再说到行政资源这一块,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双方的合作离不开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和秭归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我们到过很多地方,遇到过一些“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老实说也有不被重视的情况,但是秭归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是好样的,他们把脐橙发展当作主责主业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各种要素集成,所以秭归脐橙产业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我相信,我们华中农大未来与秭归的继续合作是必然的,而且只会越来越好,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在您上次采访邓院士的访谈中,他强调:“这种合作,是嵌合式的、榫卯式的,是相互需求和相互支持,是强强合作。不是我们单向输血,他们也给予我们的科研巨大的支持。”“科研院所和产区的互动不是简单的一个输血。过去我们有些同志认为好像是输血,实际是一个相互依存关系。我们要依赖产区秭归,要依靠千千万万的果农,千千万万的橘园在支撑我们的研究。反过来这些橘园也需要我们大学高精尖的研究来提升,需要专业人士来指导,有时是引导他们,这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好的产业。”“秭归成就了我们的事业,也是我们帮秭归提升了柑橘的价值。”他这些观点,我认为是精准的,也是经典的,完全赞成。
再说到“价值”,我注意到,在刚刚举办的2024年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发布的,秭归脐橙的品牌价值为90.73亿元,成长很快,在此我也借此机会,向秭归县委、县政府,向秭归的广大橙农表示热烈祝贺。
羊:您还记得您初次到秭归去的印象吗?
程:印象很深。1999年11月份,我读研二的时候。当时正值脐橙上市的季节,我第一次跟着邓秀新老师去兴山和秭归,当时还没修通高速公路。我记得是从雾渡河上山,翻山越岭,弯道特别多,坡度也很大,颠簸大,我晕车,吐得一塌糊涂。
到秭归的第一站,先是到了水田坝乡的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就是谭勇同志当主任的那个单位。邓老师带领团队在那里推广“脐橙留树保鲜”技术,就是把红肉脐橙留在树上,到次年三、四月份去采摘,这不就错峰上市了吗?不仅果实品质好,而且市场价格也很好。这些新技术的研究与熟化为后面的伦晚脐橙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实现了邓老师“一树脐橙红到夏”的愿景。
红肉脐橙留树晚采技术(2005年4月19日拍摄)
邓老师带领的柑橘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有彭抒昂教授、夏仁学教授、李国怀教授、郭文武教授、刘继红教授、伊华林教授、刘永忠教授、徐娟教授等,以及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徐强、周开斌、秦长平、谢宗周、柴利军、叶俊丽等一批人;另外,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果茶办公室的鲍江峰主任和赵昆松副主任等都是华农果树专业的校友,他们既是我省柑橘产业的行政领导,同时也是我省柑橘产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对我们的工作支持力度很大。邓老师当时任副校长,工作繁忙,但是他对这个课题很是用心,除了常态化的学术指导,邓老师每年都会亲临秭归调研并开展培训,他在秭归带了很多“徒弟”,今天年纪在50岁以上的橘农没有不认识邓老师的。
我也多次到水田坝参加柑橘留树保鲜的课题试验和取样工作,我们团队有一张很经典的红肉脐橙“花果同树”的老照片,是我和秦长平到水田坝取样时拍的,现在回想起来已是快20年前的事了。对“留树保鲜”技术,邓老师布了好些点——一项科学研究总是需要布很多点来观察。所以那次我们还坐轮渡到了郭家坝对岸的邓家坡村何明国家里,他是村党总支书记,也是我们的科技示范户,他思想开明,对科技示范很用心,尤其是对技术示范的现场和相关的数据保留得很好,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手数据至关重要,这是秭归橘农对我们科研工作最实在的支持。
2007年程运江教授在三峡库区指导柑橘产业的路上
羊:您本人在脐橙产业科研上,主要做哪方面的研究?
程:我读研究生期间一直做“柑橘体细胞杂种胞质遗传研究”课题。邓老师特别忙,平时在实验室里主要是郭文武老师带我。植物细胞有三套遗传物质,除了细胞核基因组以外,还有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一些重要的柑橘主栽品种如温州蜜柑是没有种子的,食用很方便,现已阐明控制该无核性状的是线粒体基因组。我们的研究发现柑橘体细胞杂种的胞质遗传是有规律的,即融合后代的叶绿体基因组呈现随机分离,而线粒体基因组则主要来源于愈伤组织亲本;该现象可直接应用于柑橘品种的无核化改良。在最近的20年里,我们团队的郭文武教授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创制了大量的柑橘优异新种质和新品种,率先在全球实现柑橘细胞工程无核化育种和新品种的产业化,这对柑橘产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潜力。
但是当我博士毕业后,却没有继续从事这项研究,而是根据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邓老师的指引下,转向了园艺产品采后生物学与保鲜技术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柑橘采后腐烂损耗率高、优质商品果率低和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旨在如何从采后环节为我国柑橘产业实现减损增效的同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柑橘类产品。当时大的背景是我国刚刚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大量洋水果涌向中国市场,中国水果与洋水果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当时我们处于劣势,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比如说在人家的漂漂亮亮的水果面前,我们的柑橘包装不行,品牌不响,卖相不好,整个有灰头土脸的感觉,所以国家需要我们解决脐橙有卖相,有看相,能卖到好价钱的问题。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所以果实清洗、保鲜分级、包装运输、品牌宣传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时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处于弱势,需要科学家来帮助解决,于是我就选择了转向。
关于采后生物学与保鲜技术研究,近20年来我主要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农业农村部的产业体系项目,湖北省重点项目,云南省的重点项目,以及与江西绿萌公司和四川国光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等各类项目近50项。我们通过基础研究阐明了不同柑橘耐贮藏性能的差异,提出了“先清洗,后保鲜;先分级,后贮藏”的柑橘采后生产流程,制定了《柑橘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和《柑橘贮藏》的行业标准;建立了低能耗柑橘贮藏保鲜技术,研发了低能耗(低碳)和智能控制的柑橘保鲜冷库;与江西绿萌公司合作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柑橘采后保鲜分选线,产品畅销欧美等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销量稳居全球第一;与四川国光公司合作开发新型保鲜剂和保鲜产品,建立了对进口同类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方案。
我们的采后团队为全国90%以上的柑橘采后生产企业长期提升技术支撑和人才培训,除了湖北的企业,云南禇橙和江西橙皇等知名企业都是我们长期合作的伙伴。从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柑橘采后生产的科研和技术问题,必须从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着手,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上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近20年来我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主讲《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采后生物学与技术》等课程。主编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等教材,参与编写邓秀新老师主编的《柑橘学》(中国农业出版社)。我带领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和教改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先后建成国家级金课一门,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邓秀新老师指导的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柑橘体细胞杂种胞质遗传及叶绿体SSR引物开发研究》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转向柑橘采后研究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丰收奖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本人也先后荣获湖北省杰青、一些国家级人才等荣誉。我校采后团队的主要成员包括龙超安教授、付艳苹教授、曾云流副教授、朱峰研究员、李善军教授、王鹏蔚教授、张帆教授、还有已在我们团队工作15年的科研助理许让伟老师,最近我们又吸纳了从事“双碳”研究的李强教授。2023年我们团队荣获“楚天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应该说这是目前我国最有特色的采后科研队伍。
羊:您刚才提到的采后问题,秭归脐橙产业也会存在需求,同样也存在鲜果处理、包装设计、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推广等问题,也就是说,您做采后研究,跟秭归脐橙的关联度也应该很高,想必这也是您这些年一直都跑秭归的缘由。那么您能讲讲,您是如何指导秭归脐橙的采后工作的?
程:您说得很对,我觉得我的团队对秭归这一块的工作,主要是从两个维度来介入和指导。
一方面是我们去秭归进行现场指导。这些年,我到秭归去得多,主要是看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脐橙种植示范户、电商等。秭归的洗果企业,我到过八成以上,现场指导他们如何做到科学规范和技术管理到位。我们所做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优质优价,那么经过我们团队指导过的企业,每斤果实的销售价格有可能提高一倍,少则增加三五毛。这些年一路跑下来,我们也见证了秭归脐橙的采后商品化处理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的发展和提升。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现在可以这么评价,秭归的脐橙采后生产企业,他的处理能力可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但发展的阶段不同,有一批先进的生产企业,也有一些比较传统的生产企业,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客观地讲,在秭归开展高标准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工作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没有大块的平地来规划和建设标准化的采后生产园区,二是先进的现代化采后生产线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对于普通企业来说也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靠县委县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行。
我们这么多年的研究发现,其实柑橘很多采后生产中暴露的问题,它的源头在于采前田间管理,只有田间管理好的果园,采后保鲜和市场流通的综合表现才会好,尤其是一些管理水平高的生态果园,不仅果实采收后品质保持得好,而且腐烂损耗率也很低。例如说,水田坝乡上坝村家庭农场周青,我们多次去考察、调研、指导,他的果园就管理得非常好,他园子里的自然生草绿油油的,都十几公分高,完全抑制住了杂草的野蛮疯长,显得整齐干净,像是一幅油画,像是草坪。
周青很善于管理果园,我们去考察时,他也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管理要领分享给我们,所以我们也有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从实践来讲,秭归不少橙农,都是专家级的,起码比专家的实践能力更强。
周青也一直还在研究留树保鲜技术。记得去年5月他曾在微信里告诉我,树上还有几个果子,不多了,蛮好吃,寄到华农来请我品尝。
另一方面,是开展培训。培训的方式有多种。县农业农村局和果茶中心举办的培训、乡镇组织的培训,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尽量过去或者派老师过去讲课,还有我们在华中农大本部,以及省里、市里,甚至是外地组织的培训,我们也邀请了一批秭归企业家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比如前年七月份我们在成都举办培训班,就曾邀请秭归七公主公司老总付玉军前往参加培训,一切都是免费的。
秭归从事脐橙生产或销售的企业家,现在称市场主体,他们原来多半都不是学农的,都对脐橙采后生产技术和专业知识很欠缺,这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通过各种培训,希望从品种、品牌、包装、选果、电商多个方面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帮他们补短板,让他们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在企业发展上因缺少专业知识而栽跟头,让他们和企业一起顺利成长。
这里要提到秭归甄选公司的向文,一个年轻小伙子,很有头脑,本身也不是学农的,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但是他数次参加我们的培训,而我们也定点帮扶,现场帮他规划,帮他解决技术难题,平时也微信及时联系,帮助他的商品得到品质保证,再把供货时间拉长,再通过申请项目支持,这样他不仅把电商做起来了,每年销售过亿,而且还根据市场需求,往上游端去发展,创办示范脐橙园,生产精品果。这都是很好的典型,而典型的意义,在于带动一方,起到带头作用。
对科学家来说,有时候一个点子、一个指引,就能帮助县里的企业解决一些问题。还有,我们一旦主持有国家或者省部级的大项目,就会去秭归布点,这更是直接给秭归县带来实际利益。这样的事例也是很多的,比如秭归柑桔良繁中心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08年11月程运江教授在秭归调研柑橘采后生产情况,陪同者为县良繁中心高级农艺师宋文化
2009年4月程运江教授带领研究生到秭归开展柑橘科研试验,与研究生们在郭家坝轮渡码头合影
2009年4月,程运江教授带领研究生在秭归县泄滩采摘夏橙样品。城里的研究生们在果园里行走都十分艰难,但当地的橘农背近100斤的橙 子依然步履矫健
2010年11月,建设中的烟灯堡脐橙基地
2011年4月程运江教授带领学生在秭归采摘柑橘样品
2020年11月程运江教授带领团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水田坝周青的果园调研
2021年11月程运江教授带领团队在秭归指导柑橘生产
2022年3月和4月程运江教授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一行在秭归县“七公主”调研指导柑橘采后生产
2022年3月程运江教授带队,在秭归县农业农村局推进“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
2022年4月程运江教授陪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在秭归县郭家坝镇指导脐电商生产
2022年6月程运江教授带领研究生在秭归调研并开展脐橙科研工作
2022年6月16日下午程运江教授一行在秭归县茅坪镇七公主公司调研
2022年9月程运江教授在宜昌开展柑橘专业技术培训
2022年11月在秭归开展专题培训
2023年8月3日,程运江教授(左三)在秭归县调研指导柑橘采后生产
2023年8月,程运江教授在秭归多美橙公司调研,指导脐橙采后生产
2024年2月程运江教授带队在秭归调研脐橙 产业冻害受灾情况
羊:后期您仍会常去秭归指导脐橙产业发展吗?
程:后面我到秭归去的机会更多,频率也会更高,每年可能安排10次以上,当然这也包括我安排研究生过去。不光是我们柑橘团队有不少项目要去秭归实施,省农业农村厅果茶办公室的部分工作也需要我来参与推动,在秭归布点是必须的。我是湖北省柑橘产业链专家组组长,要统筹,要协商,整个产业链也是对秭归充满期待。
关于秭归脐橙产业未来发展,我想主要是如何推动秭归脐橙产业现代化的问题。
我们园林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抓“科技惠民”。邓院士很早就根据秭归实际,考虑到山地果园机械化问题,我国在柑橘体系中设有机械化岗位。体系十分重视与秭归生产实际的结合,现在在秭归的脐橙园里到处可见的“小火车”(轨道运输,轨道总长度超过300公里)和无人机(200多架)。小火车既解决脐橙运输下山的问题,也解决化肥、农药怎么运到山上果园里去的问题。无人机既能解决果实采后运输下山的问题,也能解决病虫害飞防的问题,这正是习总书记倡导的“新质生产力”。现在客观地说,秭归在脐橙机械化和现代化方面,都已走在全国前列。
秭归还有电商,也发展起来了。电商对解决秭归脐橙的销售问题,贡献很大。
机械化和电商,还有大量八O后、九O后,甚至OO后的青年乡土人才的返乡创业,他们已成为发展秭归脐橙产业的“新农人”。
关于脐橙生产的重要的指导思想还是毛主席当年提出的“上山下滩,不与粮食争地”,既要解决好中国的粮食安全,又要保障水果供给。要解决好这两方面的冲突,我想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不指望秭归再增加多少脐橙面积,而要在现有的面积上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是通过发展机械化、数字化,解决对人工的依赖。现在秭归脐橙种植的从业者,多半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岁的中老年人,过去他们要背橙子,劳动是繁重的,而随着老龄化加剧,他们的体力渐渐跟不上,有的要逐渐退出脐橙生产,那么机械化要在很大的程度上替代这些中老年劳动力的劳动,则是必然趋势。
三是要让坚守在脐橙种植岗位上的从业人员有更好的体验感与获得感。随着机械化替代人工繁重的劳动,必须将他们从高强度的劳动中逐渐解脱出来,提高生活的品质,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而不再需要付出像老黄牛一样的辛劳。但是在某些生产环节,我们并不提倡过度地机械化。比如包装环节,在有空调的舒适的车间里,聚集一大批劳动力,他们能在家门口就业,获得脐橙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所以在全面推进脐橙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机械化不是在什么环节都越高大上越好。有些环节,老百姓能获得大量就业机会,聚集在一起从事适度的体力劳动,感受到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也不失为和美乡村的一种模式。
四是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当地政府的抓手。在政策上要加强对这一块的研究,加强农资供应、农机专业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等的生产组织的建设和有效管理。
五是要加强对防灾减灾能力和条件的建设。秭归虽然地处三峡库区,但脐橙是水果,对用水的质量和需求是很高的,目前抗旱能力还有待得到提升。我去年在云南调研时,金沙江干热河谷,有专家提出建设抽水蓄能项目,这可能对解决秭归脐橙园的灌溉问题值得借鉴。抽水蓄能既能生产出清洁能源,又能确保脐橙园抗旱保丰收。
六是对于过于老化的脐橙园,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来帮助主产区有计划地推进“推倒重来”,分批次地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脐橙园。
七是要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很多在秭归的“新农人”缺少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奉献家乡、长期从事脐橙产业并获得人生成功的志向,这就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要主动对接,做好服务,帮助他们尽快提升专业水平。
(本文图片由华农园林学院提供)
素材来源:墨耘文化 作者:羊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