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产业一线调研实践,科技赋能助力柑橘振兴 ——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师生赴三峡库区开展产业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3-08-17

7月31日至8月5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师生前往重庆奉节、湖北宜昌、荆州松滋等产区行程2000余公里,对三峡库区园艺产业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

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研究生及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跟随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院长程运江教授,岗位科学家彭抒昂教授、李善军教授、曾云流副教授前往重庆奉节、湖北宜昌、荆州松滋等产区对园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考察,深入基层一线,解决产业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基层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在宜昌,团队成员先后深入兴山榛子乡蔬菜基地、金乐村柑橘科普馆、精品果园建设现场,峡口镇栋天生态公司打蜡厂、贮藏冷库等地参观调研兴山园艺产业发展情况。随行专家指出兴山高山蔬菜及柑橘产业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并提出“海拔600米以上着力打造高山蔬菜品牌,海拔600米以下稳健发展柑橘产业”的建议,旨在提高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确保每户村民都有致富路。

社会实践调研期间,随行岗位科学家们与当地园艺相关科研院所展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就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推进等事项展开了探讨,岗位科学家们就当地园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专业性建议与指导。

社会实践团成员在此次行程中学习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专业知识,初步了解了当前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明白了“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团队成员马隆韬在调研学习后说到:“只有深入产区,才能真正了解产业问题,身为果树学研究生,我会以解决产业问题为导向,认真完成科研任务,力争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一线与产区专家进行交流(通讯员 马隆韬摄)

学习移民精神,传承历史文化

“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这是诗人杜甫在重庆奉节留下的千古名句。描写的正是奉节的脐橙,这“三寸金”不仅仅是三峡百姓的生存之道,也是三峡地区人文历史的见证。

8月2日社会实践团前往参观奉节三峡移民精神传承馆,了解重庆奉节的移民历史,学习到了“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移民精神。移民地区大多背靠长江,得天独厚的三峡气候条件为其柑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而柑橘产业的兴盛,也真正意义上地帮助移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为解决移民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渠道。

参观完传承馆后,团队成员覃璐同学表示:“作为三峡移民的后代,从爷爷奶奶口中听说过很多移民故事,老百姓们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大义让我深感敬佩,移民精神需要我们的传承。”

团队成员在奉节三峡移民传承馆前合影(通讯员 王鹤冰摄)

感恩校友随行,学成反哺家乡

感恩于心,反哺于行。在兴山基地考察途中,我们遇到了常年驻扎在基地的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研究生,在烈日之下,他们坚守在产业一线,头戴草帽,俯身于玉米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数据考察工作。在奉节考察期间,园林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吴沁春听闻本校师生前往,主动申请随行,一路协助实践团师生完成实践调研活动,身为奉节人,吴沁春同学一直为奉节脐橙的盛名感到骄傲,也立志未来利用所学服务于家乡的产业。

驻扎在兴山基地的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研究生(通讯员 覃璐摄)

调研途中,还有这样一个身影,她是宜昌市农科院果树团队负责人,也是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柑橘采后团队毕业的研究生谌丹丹。在这次实践调研中,谌丹丹老师给团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产区园艺产业的现状,同时也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大家学成之后反哺家乡。

程运江教授及随行专家查看果实生长情况(通讯员 马隆韬摄)

这一路上,实践团队遇见了许多校友,他们都立足于自身专业优势,奔波在家乡的产业一线,立志造福家乡。宜昌兴山柑橘产业负责人白芝兰,宜昌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琼,宜昌市柑橘研究所书记廖文月等等,还有许多身赴产业一线的园艺工作者都是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毕业的校友,他们名副其实地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们真正地走出校园,走入一线,走进基层,收获满满。在校友们的一路相伴下,成员们深感这是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团队成员李瑞雪表示:“作为果树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责任之重,我们将带着科研初心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继续奋斗,学成之时必回报家乡,必将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下精彩人生!”

社会实践团成员与程运江教授合影(通讯员    谌丹丹摄)



作者:覃璐  李瑞雪

审核:程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