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焦裕禄纪念馆参观
焦裕禄于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博山区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为了纪念焦裕禄,博山区于1966年5月开始建立焦裕禄纪念馆,1967年1月正式开馆,是全国最早的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故居是典型的北方农家四合院格局,于2002年8月对外开放。该馆展览内容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焦裕禄事迹展厅,位于纪念馆主楼二楼。第二部分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展厅,位于纪念馆主楼三楼。第三部分是影像厅,位于纪念馆主楼三楼。第四部分是焦裕禄故居。第五部分是博山党史陈列馆,位于纪念馆主楼一楼。
本次实践活动成员李姝瑶家乡就在山东淄博博山区,因此她前往焦裕禄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焦裕禄的生平事迹和焦裕禄精神。
图1 焦裕禄纪念馆全貌
焦裕禄艰苦的个人经历
焦裕禄的童年十分凄惨,他家境贫困但学习却十分刻苦认真。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除了种地,他还卖菜、卖油、卖锅饼,甚至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还到煤窑做工。1941年,家乡遭受旱灾。焦裕禄的父亲因官府催捐,被逼得悬梁自尽。1942年,焦裕禄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特殊劳工。1943年,焦裕禄设法逃离矿区,返回家乡。而这一年,博山又遭旱灾,焦裕禄带着妻子外出逃荒,流落至江苏宿迁,为了生计不得不给地主做长工,身心备受摧残。抗战胜利后,历尽艰辛万苦的焦裕禄终于在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人民服务。之后他在多个地方辛勤工作,一直尽职尽责。
图2 焦裕禄雕像和参观人员所献花束
焦裕禄奋斗在兰考县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1962年12月至1964年间,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图3 焦裕禄和兰考县干部、群众一起除三害
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焦书记下葬那天,四面八方的乡亲们都来围观,就在将要入土的时候,人们喊了起来:不要埋焦书记!为了让后面的人能见焦书记最后一面,还有的人爬到焦书记的棺材上阻止掩埋,直到后来的所有人都见到了焦书记最后一面,才将其下葬。
图4 焦裕禄纪念馆内的焦裕禄铜像
永远的焦裕禄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利用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制作乐器、家具等,也成为兰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产业。
习近平曾评级说:“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通过这次参观实践活动,成员感悟颇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应当积极的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过往的红色革命所造就的,更是因为我们未来的路依然需要这些精神,依然需要这些先辈们和模范们的引导。同时,成员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当今幸福、稳定、平安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明白那些历史年份、历史文物和刻在纪念碑上的文字的意义,能够更加坚定的做好自己现在的工作学习任务,不畏艰险和挑战。
文字:李姝瑶
图片:李姝瑶
审核:肖晗